托底线助成长促增收各地持续加大对残疾人关爱和保障力度
 日期:2022-11-22   浏览:862   来源:瑞金红色教育培训  返回列表

各地采取多种举措全方位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

托底线 助成长 促增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③)

本报记者 申智林 姜晓丹 黄晓慧

核心阅读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

推动看护与康复并举的上门照护服务、实施“特教班加普通班”的融合教育模式、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各地持续加大对残疾人的关爱和保障力度,不断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托养——

社工上门服务

兼顾看护康复

“李大哥,刘阿姨在家里吗?”临近中午,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桥头社区居民李攀正在自家粉面馆忙活,社工邓平的电话如约打来。

“刚接到店里。”李攀一边应答着,一边给顾客下米粉,忙得满头是汗。“小邓马上就过来了。”接完电话,瞧见安静坐在轮椅上的妻子刘英(化名),李攀告诉她。

2020年3月,因为中风,刘英进了ICU,很快丧失了语言功能和整个右侧身体的活动能力。原本在长沙开公交车的李攀不得不辞了工作,在医院全职照护。一年后,病情稳定的刘英出院回家,但生活已经无法自理,李攀便接下妻子原来开在社区里的粉面馆。为了照顾妻子,李攀从早到晚在家与粉面馆间两头跑,很辛苦。

为解决残疾人家庭照护能力不足的问题,长沙市残联有针对性地推出残疾人托养服务。每年初,通过基层摸排、逐级申报,掌握全市残疾人家庭生活照料需求情况,然后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符合标准的社工服务中心和家政服务中心下达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寄宿托养等服务需求,以补足残疾人生活照料短板。

“以生活支持、社会适应为目的,我们为天心区、芙蓉区共计200个残疾人家庭提供居家托养服务。”长沙市天心区福康社工服务中心负责人李晓晓说。今年初,社区将刘英纳入长沙市居家托养体系。3月份之后,按照福康社工服务中心安排,邓平每月都会到刘英家来。

一开始,刘英还有些不习惯,邓平就一边陪护,一边和刘英谈心,帮她做肢体按摩,并教导刘英用健肢带动另一侧身体活动,开展基础的锻炼。“以前这些康复训练只有去医院才能做。”李攀说。渐渐的,妻子脸上终于出现久违的笑容。

与此同时,在长沙市残联的引导下,各基层村社区还创新开展联合托养模式,即由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残疾人邻里或志愿者同残疾人家属组成团队,对重度肢体残疾人和需要24小时陪护的残疾人做到照护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长沙市统筹托养服务城乡平衡发展,发展托养机构42家,近5年,累计为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1.2万人次。

教育——

开展融合培养

满足不同需求

下课铃响后,彤彤小跑着出了教室,又来到特教班门口找果果(化名)玩。

彤彤和果果都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沙墟二小学的同学。果果是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刚来学校时,只能说单字或两字词语。特教老师与普通班的班主任协商,在班级上挑选一名有爱心的同学,作为果果的助学伙伴。

“我们发现,彤彤经常和果果一起玩耍。”特教组组长刘家俊说,“后来,我们询问了彤彤的意愿,她也同意成为果果的助学伙伴。”虽然彤彤年龄小,但她常把果果当妹妹看待,一有空就拉着她熟悉特教班到普通班的路线。“在彤彤的带动下,果果已渐渐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刘家俊说。

沙墟二小学自2017年开设特教班以来,自闭症儿童在校以“特教班加普通班”的融合教育模式接受教育,上午开展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三大主科课程,下午安排各类康复课程,如口肌训练、感统训练、社交活动等。如果学生通过在特教班的学习,培养好了课堂习惯,提高了学习能力,则由学校安置小组讨论,决定其进入普通班学习的安排,参加部分学科的融合学习。

广州市番禺区教师发展中心特殊教育部主任陈海苑介绍,对于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经过学校评估讨论后,主要采取3种校内安置与支持模式,即:全天特教班、普通班加部分特教班、普通班加资源教室教学模式。“当然,是否接受融合教育也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陈海苑说。

据了解,2021年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约6700名,安置率达99%,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全面普及,基本建成“特殊教育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四级安置网络。

“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满足重度残疾儿童入学需求;以普通学校为主体,保障特殊少年儿童义务教育就近、就便入学需求;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保障极重度残疾儿童接受适宜教育。”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普及特殊教育,广州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特色课程,“构建了广州特色课程体系——‘羊城特课’,针对每名孩子的需求,推进一人一课程的课程改革,以适应不同需求的特殊儿童、青少年”。

就业——

开展技能培训

丰富职业选择

“云”这端,徐翠艳一边娴熟地将纤细的竹线缠绕编织在瓷杯上,一边讲解这项非遗技艺如何“丝丝入扣”;“云”那端,30多名残疾人学员盯着手机屏幕,跟着讲解学“竹丝扣瓷”……上海市残联组织的助残就业培训正在云端开讲,无法到现场的学员们早早就收到了免费寄送到家的编织材料。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了当年的我。”51岁的培训老师徐翠艳也是一名残疾人。幼年时,她因意外摔伤和误诊落下了下肢残疾,找工作四处碰壁。“我只是走路不利索,但还有双手,靠吃低保、娘家人的接济,总不甘心。”上海的助残政策让她看到了自食其力的希望。

社区的助残员上门,递上一张长长的就业培训项目清单,让徐翠艳免费点单。她毫不犹豫选了就业门路宽的计算机操作。可一通培训下来,徐翠艳没有考到证书,还是找不到工作。一技学不下来,还能再选一技,市残联的职业技能培训清单上每年都有70多个项目。看到徐翠艳有些灰心,市残联的就业指导老师不停给她鼓劲。后来,她鼓起勇气学习竹编。

3个多月的培训下来,刻苦耐心的徐翠艳成了竹编能手,成功入职非遗竹丝编技艺传承人程丽的工作室,月收入5000—6000元。她还两次获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奖,当上培训老师,向残疾人、特殊学校的孩子们、社区的老人们传授技艺。

近年来,上海市残联积极推进残疾人非遗项目就业工作。由于竹编等非遗技艺目前鲜有专门的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市残联便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引导非遗传承工作室,通过项目化的运作,对残疾人开展非遗技能培训。残疾人的作品在这些工作坊里摆卖,工作坊拿到订单后会优先派给残疾人,有些优秀作品还成了进博会的展品。

同时,上海市残联还瞄准了咖啡师、无人机航拍等在上海有广阔就业前景的新型职业,给残疾人更多就业选择。听障女孩陈莹莹通过市残联的技能培训,不仅成为熊爪咖啡的咖啡师,还在全国残疾人职业大赛咖啡冲调项目中获得第一。

截至今年6月底,在上海就业年龄段内持证残疾人中,登记失业仅为1818人,登记失业率降至1.5%,残疾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3000多个农村就业困难残疾人家庭通过科技助残和“基地+农户”等形式实现就业增收。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上一篇: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下一篇:多数地方人大建立听取政府债务报告制度>
0.124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