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位上海白领到皖南乡村创业
 日期:2023-01-17   浏览:1168   来源:瑞金红色教育培训  返回列表

告别紧张忙碌的生活节奏,做房地产投资的90后双怡佳在安徽广德市四合乡耿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二次创业目标,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体验。

在这个常住人口2500余人的村庄,她和另外6位年轻人打造了“欢溪原自然公社”(以下简称“欢溪原”),集合山、水、田、林、湖、草等自然要素,设置房车露营、游乐沙滩、树林烧烤、咖啡馆、动物园等设施。

连日来,随着春节假期来临,返乡人员增多,公社里逐渐热闹起来,来自江苏常州、安徽宣城以及周边镇村的游客带来了欢声笑语。双怡佳亲自忙活接待,周边游、亲子游和半日游成为主打项目。

7位创始人都是外地在上海奋斗的白领,6个人来自长三角的城市,1个人来自山东。他们平均年龄30岁,选择扎根安徽乡村后,徒手捡垃圾、执笔写下路牌指引、日夜修复土地、冒雨守护公社成了他们的日常。

5个人辞职创业

广德市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是“中国竹子之乡”。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周边围绕上海、南京、合肥等五大都市圈。

从合肥驱车40分钟,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到达了烟雨笼罩下的耿村,这里与浙江安吉接壤。

占地323亩的欢溪原坐落于此。项目的灵感来源于创始人李永刚对这片土地的“一见钟情”。

在上海创业做土地规划的他每年都要来广德市出差。2021年初冬的一个下午,他和规划设计团队调研四合乡时,一眼看中了这里的自然山水与非建设性用地性质。他和团队一直讨论到凌晨1点。

从四合乡返回上海后,李永刚把这件事告诉了从事处置不良资产相关工作的妻子王胜蓝。一直找寻共同创业事业的两个人很快达成共识——用心改造这片土地。

这支创业团队里,其他5人分别是李永刚夫妻俩的同学、亲戚、朋友、客户,大家机缘巧合聚在一起尝试创业。双怡佳回忆,2021年年底,大家第一次来到未经开发的欢溪原时,发现土地大量撂荒,竹林杂草丛生,所有人感到心疼的同时,又感叹当地的乡村之美。

他们拿出积蓄,找到投资人,凑了1000多万元启动资金,广德市和四合乡政府配套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资金。

一开始,7个人都是在业余时间碰头讨论项目。2022年上半年,在上海疫情期间,大家每隔两三天开一次视频会,加速了对彼此和对项目的认知。5个人决定辞职创业。

早在虎年正月十六欢溪原正式动工时,一些热心村民来劝李永刚:“小伙子,前面有几个人想来做这个项目,后来都赔了钱,你还年轻,还是回去吧。”

李永刚从事过建筑行业,他想“拼一拼”。他早晨5点起,晚上24点睡,充当大工、小工干活。

在村民眼里,这个从上海来的小伙子,比村里人都能吃苦,40摄氏度的酷暑天,清理垃圾的他衣服被汗水反复浸透。

取材自然,用于自然

溪水也浸透过他们的衣袖。

广德市的母亲河桐汭河从项目地块中穿过。“白鹭喜欢来水里吃小鱼,它们依靠大树栖息,这里却一直没有树。”和当地老百姓聊天时听到的一句话,让团队惦念了很多天。他们想为“它们”做些什么。

团队着手在水道清淤,再通过拦河坝,进行水系间的连通。他们摒弃了大规模的水泥硬化,用当地的杉木做桩,并加以竹编串联。这种古老又传统的拦水方式给了水生生物一个天然的栖息场域。大家又移栽了水杨树、水柳树、水杉树等滨水的大树,为白鹭提供了栖息地。

水系打通后,有机物、微生物及水生植物等不同生物体,实现有效互通与滋养。村民们见证小马口鱼、白鹭等动物先后到来。

在政府支持下,团队对溪水进行了部分疏浚,疏浚出的细沙慢慢构建出了两岸的阳光沙滩。团队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悉心修补河流水系、湖道、丛林等。

为了保护自然,即使是园区内的装置、门廊、指示牌,李永刚都坚持用原生木材做材料。团队摒弃了滑道、玻璃等现代化设备,选择设计摸鱼、堆小木料、淘金、捡石头、钓龙虾等游乐方式。儿童游乐秋千、跷跷板、麋鹿阵、摇摇椅、动物园围栏以及健身器材,都是团队和村里木工用老房子的废旧木料制作而成。

李永刚还拿出步道路线设计方案,规划房车和天幕的整体布局,徒步确定了6个景观点位。

项目慢慢焕新容颜,李永刚的肤色也在“加深”。在村两委动员下,越来越多村民参与修复土地。

“最初设想是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个人,都能够做大自然的孩子。”双佳怡介绍,团队打造城市乡村共生共享与共同富裕的发展模式,取材自然,用于自然,通过改造、生产、体验、消费等环节,将城市、乡村游客与当地居民等不同群体黏结在一起。

经历争辩和试错,市场会给出答案

当地人从小在成片的花海旁长大,觉得自然景色稀松平常。因此,最开始,团队定位吸引一二线城市的高端客流。他们特意去杭州、上海等地的项目调研,想追求“一二线城市的审美特点”。

2022年中秋节,项目正式开业,但受疫情影响,大部分客流还是来源于广德本地,收入主要是小火车、石磨米粉、挖掘机、动物园、套鸭子等套票。团队又陆续策划中秋狂欢节、国庆文旅节、非洲鼓表演、时装秀等活动,收获了一定客流。

来自不同行业的7个人“各显神通”。

王胜蓝负责筹备研学业务。杨枫玉先后就职于欧莱雅等世界500强企业,目前负责书屋主理。曾留学意大利、拥有8年一线品牌设计及咨询经验的顾珈殷负责新媒体运营,她在公众号沉淀团队创业大事件,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宣传和推广最新的产品、活动。

创业的每一步都在投石问路。缺少文旅行业背景的7个人有时也会意见不合。

进门处的小屋到底卖什么,大家争执了很久。最开始的想法是打造游客接待中心,但有人想建高规格的品茶空间。经过几轮头脑风暴,他们打造了一个“亲民”的小卖部,甚至卖起零食、烤肠和奶茶。游客透过玻璃,能看到对面的青山,他们将小卖部起名为“远山茶舍”。

靠南边的14辆房车包含了住宿和KTV功能,一开始,团队没有修缮停车位,很多游客抱怨从门口步行至房车太累,团队又紧急规划了停车空间。“我们经历争辩和试错,最终,市场都会告诉你答案。”双佳怡感慨。

“离回本还有很长一段路,先把底子打好。”在双怡佳看来,项目的亲子文旅牌已经打出去,如何延长亲子的停留时间,能不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游客,特别是青年的消费力量,提升客单价和游客对自然原生态风景的认可度,是团队要摸索的事情。

她举例,露营业态在全国很普遍,团队思考打造配套业态,让人们在露营的同时还能做些什么。他们想引入社群概念,为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提供有氛围感的场景。她注意到,一次篝火晚会上,一群年轻人穿着玩偶服嬉笑打闹,十分开心。

团队还想着广德乡村文旅没有形成记忆点。他们想挖掘当地的故事和历史,打造艺术乡村IP,让欢溪原成为村落的“代言”。

在乡村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项目建设中,耿村及附近村庄的中年待业人群收获了施工建设的岗位。确定做这个项目后,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签订村集体入股协议,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租金、利润分红、工资收入等带村民增收。团队还吸纳20多位村民就业,分布在售票、后勤、接待等岗位。

团队希望能引入更多产业基金或投资专项基金,实现资本进农村、人才进农村、农产品出农村,助推广德文旅产业振兴。

投身乡村振兴,这群曾经的白领也遇见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平均每3-5个月回上海1天的李永刚,早已习惯农村生活。有次回去,他带了200多斤亲手种的蔬菜。太久没回家,他进门甚至穿错了拖鞋。他说,“自己好像不属于城市了”。

因为疫情,李永刚有3个多月没回上海,村民非常热情,只要有好吃的,都会第一时间拿给他。端午节,村民送来的粽子塞满了他的冰箱,他有一种“吃百家饭的感觉”。

出生于1987年的苏锋每天和竹子打交道。他年少时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大城市打拼。毕业后的他先后就职于阿里巴巴、红星美凯龙等知名企业,历任财务总监等岗位。

35岁这年,他做出改写人生剧本的决定。来到欢溪原后,他对工程的水、电等专业经验不足,除了查阅资料,还会请教专业师傅和村民。反复磨合中,他练就了不同的专业本领。从财务、法务到工程、运营,再到办理各种执照、商标批复,他身兼数职。

团队刷新了对距离感的概念,“我们觉得离城区40分钟的车程很近,因为在上海工作,每天地铁通勤时间就得接近一小时。来了乡村,才发现40分钟的车程阻断了很多客流。”双怡佳说。

她还得适应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上海,下班之后,她喜欢约朋友看电影、吃饭、逛街、健身,在农村创业,这些活动通通消失了。但生活同样忙碌。她白天盯在现场管日常运营,晚上忙着策划案和事务性工作。

双怡佳生在杭州钱塘区,2013年毕业后到了上海,一个月最多时能挣7万元。因为疫情,她对原本的行业失去了热情。“创业,短期的不如意很正常,我也能接受失败,但是过程和体验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苏锋看来,“这儿的工作与城市中的‘螺丝钉式’工作不同。我们做的不单纯是养家糊口的事,在乡村中用心付出,是有明确目标和奔头的,也是有意义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地坛医院ICU一位年轻医生与新冠病毒较量的一千天下一篇:吹响西部发展的新号角——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观察>
0.1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