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易的小店,了不起地归来
 日期:2023-01-12   浏览:1223   来源:瑞金红色教育培训  返回列表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1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不容易的小店,了不起地归来》的报道。

“我们还活着!”有人说,能坚守到现在的小店,都是闯入决赛圈的选手。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店,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也是城市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承载。

岁末年初,记者走进上海十几家不同业态的小店,有的刚开业半年就受到疫情影响,有的做了几十年线下实体却赶上市场遇冷,这些决赛圈的选手,依然在跑着不一样的比赛。

“白天清完货,晚上就买票回家过年”

晚上七点,新七浦市场的门一个接一个关了,市场里的灯却一盏接着一盏更亮了。

一天中最人声鼎沸的时间开始了。“今天‘炸不炸’西装?‘炸’的,全部给宝子们炸完”“家人们看好了就把颜色大小打在公屏上”“给粉丝留十秒钟犹豫啊,不转账就踢单了”……此起彼伏的直播声,在店铺里响了起来。

七浦路服装批发市场是上海最大的服饰批发地,数以千计的小店扎根于此。过去,这里是不少实体服装店货源的集散地,巨大的黑塑料袋是买手们的标配;而如今,人流减少让批发的生意淡了,直播成为小店自救的最好选择。

这段时间,正是清库存回家过年的日子。

“以前哪需要开直播,实体店的生意都做不过来;2022年,一年只做了小半年的生意。”牛牛服饰店主周小白是个“新手主播”,1月5日是她正式开直播的第三天。她深知:左邻右舍都开了直播号,不能只是等客人上门。

直播刚两小时,周小白就因为违禁多次被平台提醒。“不知道套路、也不会话术,着急啊!那些大主播十分钟就能卖几十件。”她展示着自己的手机:开播一下午,只卖出去47件。

周小白并非最难的。唐女士卖力地在镜头前试着羽绒服,直播间里却只有两个观众,其中一位还在公屏上说,“退了退了”;另一家也好不到哪里去,“卖一件亏20块,但不卖就是全亏掉”。

快递小哥可能是市场里最受欢迎的人。他们拉着大拖车,一层一层收包裹。“我承包的这一层,一天几百件吧,天天就扎根在这。”服饰批发市场的车库入口,就是顺丰速运的中转站;小哥们也非常清楚哪些家是“大户”,总是优先包装。

周小白很羡慕自己楼上的店铺,主播吴小姐是个“老手”,上播游刃有余。5日早上八点开始,她已经连续直播了7个小时,收成不错,卖掉了大几百单,一场观众也有五位数。店里每个人分工非常明确:两位主播出镜,一位店员负责拣货,一位负责上链接和盯紧平台规则,甚至还有一位店员负责“捧哏”,“不转账就踢单了啊”“踢宝子做什么呀,再给她五秒钟,来倒计时”……

下播第一件事,吴小姐就拿起她的“吨吨杯”。“你得真诚,既要把产品做好,还要不断上新货,又要做好售后服务,更要回复公屏上每一个人的问题,否则粉丝们就不爱看了,2023年要冲击六位数的人数。”而就在吴小姐家隔壁,“六号”店铺一场直播的场观人次已经达到十几万人。

“你把东西做好吃了,做30年都有得做”

凌晨三点,老伴儿孙都还在休息,王成计已经起床。他要和面、调馅、熬酱、切菜,为自家葱油饼准备各种配料。“30多年了,这个事不能让别人干。别人调,味道就不对,老主顾一吃就吃出来了。”

王成计在上海做葱油饼已经30多年,很早就在长宁区北新泾开店的他,一直坚守着北渔路的门脸。每天,他的店要消耗掉600多个鸡蛋、40斤面粉、10斤葱。

不容易的小店,了不起地归来

王记葱油饼是北渔路上最早开门的店铺之一(1月6日摄)。

“好咪道”(即“好味道”的上海话发音)是街边老店“拴住”食客的法宝,但人情味更是不可替代的引力。早上六点,天还没亮,老主顾就陆续上门。几乎每个老主顾王成计都认识:这位家里是开店的、那位养的柯基叫“贝贝”,有客人一定要吃“双蛋韭菜”的口味……“他是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看就是又来加班了。”来了一位老主顾,王老板对记者介绍道。

锅烧热了就不能停下。七点还没到,快递单又“滴滴滴”地响了起来,王成计把门口的大锅交给小儿子王晓东,自己在屋内又支起了一口新锅,儿媳妇在门口负责打包收钱。

这样的忙碌从早晨开始,一直要持续到晚上十点半。午后订单少的时候,一家人会忙里偷闲休息一下,迎接“晚高峰”。“全年无休,第二天三点多又要起来,不过做了这么多年,也习惯了。打算做到15日,就回家过年。”王成计说。

擀面、涂油酥、抹猪油、垒上一大堆葱花,压制成饼,先煎后烘,才能做成一个焦脆的葱油饼。这手艺王成计教会了很多人,最让他自豪的是,“王记葱油饼”这个品牌是他带到上海的,如今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家族企业”。

上海一共有五六家“王记”,分别是他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甚至亲家、老表开的,做的都是这“滋滋冒油”的生意。即便是个需要起早贪黑的老手艺,也没什么大的科技含量,儿孙们还是愿意跟着他,踏实、肯干,勤勤恳恳。

每一家“王记”,都有个调酱师傅,伙计可以换,这个“灵魂人物”不能走。在宁波路“王记”,王桥就是这个“灵魂”。她请了几个员工,自己也不能甩手,每天亲自调酱,“现在路上也没有游客,更不能让老主顾因为味道走掉了”。

在王桥的印象里,之前高峰时不排队半小时,都吃不到新鲜烤制的饼,狭窄的人行道上排着几米长的队伍,一天可以卖掉2000多个,60斤葱一天都能用完,现在一天只能卖掉1000多个。

做到1月5日,王桥暂时停了下来。她要开始一项新的大计划:装修。“花个六七万、装个‘网红店’。饼不会涨价,但口味还是要做到更好,争取让更多人来买。”王桥说,你只要把味道做好了,做30年也有得做。

“自己多一个选择,就多一条路走”

在杨浦区大学路上的谷川杂物店,你可以看到钢铁侠手办旁边,就是日本的狸猫玩偶;中古的摆件来自英国的调剂商店、日本的小村,数下来竟有100多个地方的产物。

店主王俊并非天天都在,“回头客”来之前,有时需要在微信上提前和他问一下。他一个人做着三份生意:既是新西兰多个牛羊肉品牌的贸易商,同时还做了几十年的服装贸易。

2021年下半年,王俊开了“谷川”,谷是丰收、川是不息,都是“好词”。他把只有十来个平方米的小店分成了三个区域:一部分卖进口碗碟;一部分卖手办;还有一部分卖中古摆件,是根据大学路年轻消费群体多的特色,量身定制的产品。“这件是戴安娜王妃结婚时的杯子,这个装威士忌的瓶子其实是个八音盒,那个是有着好几十年历史的摇线圈的机器……”王俊说。

穿过仅有五六十厘米宽的楼梯,杂物店下方是一个简单的会客室,可以喝茶、聊天、品酒、吃肉。这里是王老板做贸易、谈大单的“后院”,杂货店没有客人的时候,他经常约朋友过来谈单子。

杂货店2022年没赚钱,要靠其他两份生意来“补一补”。但王俊不认为这是常态,他找人搭建了一个线上平台,要在2023年把“O2O(线上到线下)”生意做起来,还在和朋友谈直播,也在物色自己的下一个生意——找个线下的地方,卖中古家具,“你得升级,否则人家都在变化,你就被淘汰掉了”。

和王俊一样,大学路上花店“魅·Charine”店员王正午也是个斜杠青年。周四和周五,他是一个直播团队老板的助理,其他时候他是这家花店的花艺师。学计算机的他,认为理工男做花艺有优势,“更多元、没条框,客户需要什么我就能做什么”。

1月4日,是花店开业的第四天。王正午正卖力吆喝:“现在是年底,老板得买花送员工吧!后面就是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女神节……哪个节不都得买花吗?加个店微信,后续都能送上门。”

王正午初中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做花艺,后来他卖过中古商品,搞过直播,干过很多行当。“你比别人多一个技能,就多一份保障,就是你选择别人,不是别人选择你。”王正午说。

这天的客户是从网上订购了鲜花送到了花店,让王正午包好,但是花没有提前几天醒、比较小,包起来很难蓬松;好不容易完成了,客户又嫌花没被吹开,不够大气,只能拆掉重包。忙活了一两个小时,王正午没有收人工费,就只收了个包装钱,不到一百元。

王正午还是愿意留在上海。他觉得大城市的环境像大海,年轻人可以到海底捞到更多的宝藏,所以他要多打几份工,也给老家待产的妻子更多安全感。他的梦想是成为自己师父那样“天花板”级别的花艺师,“你想想孙悟空,会七十二变,那才是真正的‘斜杠’”。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1.11亿户,解决了近3亿人的就业问题。以最大力度支持“小店经济”、畅通经济毛细血管,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在浦东新区,从事维修、配钥匙、裁缝等行当的个体工商户,没有实体店面也能申请证照;新修订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允许划定一定公共区域用于从事设摊经营;税务部门用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缓缴社保、精细扶持……

江湖水犹寒,天地有春风。上海市商务委数据显示,元旦节日期间上海线下消费超过120亿元,环比增长5.6%,外滩、豫园、南京路等知名商圈再次出现“大排长龙”的现象。2022年,小店也有坚持和梦想,和不断回归的城市活力一起,迈向2023年的滚滚春潮。

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年味儿”十足!大红灯笼扮靓长安街下一篇:“二十大精神进国企”融媒行动正式开启>
0.051

联系我们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 QQ客服
  • 陈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陈老师
  • 刘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刘老师
  • 杜老师 点击这里咨询杜老师